房屋的自然壽命與房屋選址,建筑設計,建設質量和使用中的維護有關。房屋的社會壽命則與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很多房子質量還很好,但由于設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了,所以會拆除;另外,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拆遷,也是與建筑質量無關。光從建筑質量的差異這點來看的話,中國與英國即使存在差距,也不會有像媒體所報道的30年比132年那么大的差異。差距產生的很大部分也許應歸于房屋社會壽命的差異。
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歷史的居民樓突然倒塌,引爆了社會對中國建筑壽命長短的熱議,“我國新建建筑壽命平均不到30年”的斷論令人震驚。日前還有新聞報道,廣州年均新增危房10萬平方米。很多廣州的讀者也關注,自己的城市里建筑壽命能有多長。
根據資料的查詢,“我國新建建筑壽命平均不到30年”的說法出自2010年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jié)能大會上的發(fā)言。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2005年7月1日起實施),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設計的建筑,其建筑耐久性是不低于30年的。
在現(xiàn)實中,決定房屋使用壽命的因素,有房屋的建筑質量,自然災害,使用價值和城市建設中的拆遷等因素。前兩者與房屋自身物質狀況有關,可以歸結為自然壽命;后兩者則與社會演變相關,可以歸類為社會壽命。
房屋的自然壽命與房屋選址,建筑設計,建設質量和使用中的維護有關。建筑質量再好的房子,如果選址不當,或者建筑的設計有問題,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也難于持久。而房屋使用中維護所起的作用,想想今日城市中到處可見的汽車4S店就明白。
房屋的社會壽命則與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很多房子質量還很好,但由于設施不滿足社會的需求了,比如解放初建的一些住房設施標準低,即使現(xiàn)在建筑質量還可以可能也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另外,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拆遷,也是與建筑質量無關,而是與城市變遷有關。
房屋的建筑質量是與建筑材料和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相關的。在這方面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存在差距是不可否認的,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由于規(guī)范標準體系跟不上建設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來不及學習建筑常識,加上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原因,趕進度、省成本、建筑施工層層分包,“偷工減料”屢見不鮮,再加上監(jiān)管不力,從而導致很多建筑工程質量得不到保證。但光從建筑質量的差異這點來看的話,中國與英國即使存在差距,也不會有像媒體所報道的30年比132年那么大的差異。
如果兩個數(shù)據都是可信的話,差距產生的很大部分也許將歸于房屋社會壽命的差異。去過歐洲的人都有體會,歐洲的城市穩(wěn)定工地少拆遷自然少;更重要的是歐洲人對自己的歷史高度自豪,很多人寧愿住在幾十年上百年的老房子里也不愿換新的,許多業(yè)主愿意花費額外的資金來維護自己建筑的“舊”。而中國的城市拆遷大,這既有中國正處在城市現(xiàn)代化的過程這一客觀事實,也有國人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比歐洲人差的原因。
中外在房屋使用的維護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是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英美的住房一戶一宅為主,房屋的質量直接決定自己的使用感受或者市場價格,因此業(yè)主自然會十分注意房屋的維護,但在中國的單元式住房里,房屋的質量和市場價格似乎與自己的個體單元“關系不大”,于是中國人普遍對自己住房的維護很不在意,在裝修的時候隨意拆墻的情況屢見不鮮。正是由于個人對房屋使用維護的重視,美國的法律規(guī)定在房屋交易的時候業(yè)主必須出示房屋質量狀況的“說明書”,在“說明書”中如果對房屋出現(xiàn)過的相關質量問題有隱瞞,賣家是要付法律責任的。而作為買家,在作出買房決定的時候,雇請專業(yè)服務機構對房屋質量進行檢測是必須的。這些對房屋質量密切關注的習慣,使得房屋擁有者在使用過程中十分注意對房屋的保養(yǎng),房屋的使用壽命自然就會更長。
中國的許多省份,像廣東、北京、上海等,都是實行房屋的“房產證”和“土地證”合二為一,因此拿到房產證時會看到“70年”的使用期,這使人很容易錯覺為“房子保證使用70年”,其實那是土地批租給你的使用年限,房子能夠使用多少年,是與房子的質量,自然災害的危害以及房屋的使用維護等因素相關的,并不是閉著眼睛隨便買個房子都能保證你可以使用70年。因此,買房除了關注建筑質量本身外,還要關心房屋建造的地址存不存在自然危害;而從房屋的使用維護方面來說,混合式結構的住房整體質量容易受不良住家個體裝修的損壞,幸好廣東在90年代后建的住房都已普遍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了,但一個好的物業(yè)管理,對房屋整體質量的維護還是作用顯著的。如果你在購買二手房的時候,也請專業(yè)人士對其質量進行檢測,那對你使用完你的房產證的土地批租期限會更有幫助。